中国近代,列强屡次经由海上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海军力量薄弱,致使国家蒙受巨大屈辱。解放战争末期,为应对国民党残余势力海上活动和潜在的外来侵略,中央军委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组建华东军区海军,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海军正式诞生。建军后,中央军委积极调配人员和资源,全力支持海军发展壮大。尤其在海军领导班子建设上,人员选拔和任命严格,配备精良,至1955年授衔时,海军高级将领中便涌现出一位大将,两位上将和十三位中将。
开国名将萧劲光,文武全才,深得毛泽东主席赏识。他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并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聆听了列宁的演讲。北伐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革命资历深厚。红军时期,他经历了“左”倾错误,曾因黎川失守被李德等人开除党籍和军籍,后经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努力,重回红三军团担任参谋长。
解放战争期间,萧劲光将军指挥的四保临江战役,有效扭转了东北战场局势。长春围困战中,他运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策略,迫使国民党十万守军投降,创造了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河,以“久困长围”之法取得重大胜利。建国后,萧劲光奉命组建人民海军领导机构,并担任海军司令员三十余年,为中国海军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海军司令员,也是唯一一位海军开国大将。其在海军司令任上的具体功绩,值得深入探讨。
萧劲光在1950年8月的海军建军会议上,为海军建设制定了“立足长远,结合现状,建设一支现代化、攻防兼备的近海轻型海上战斗力量”的方针,使海军初期发展目标明确,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盲目建设。随后,他在1950年底主持组建了海军青岛基地和中南军区海军,与华东军区海军共同形成涵盖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布局,为海军沿海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
萧劲光在海军建设中,大力发展人才培养,先后促成大连海校(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第一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和潜艇学校等军事院校的建立,为海军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在武器装备和兵种建设方面,他着力提升海军装备水平,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整顿和发展造船工业。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组建快艇部队、航空兵师、潜水艇支队等新型兵种,使海军作战体系日趋完善,具备了立体化、全方位的作战能力。
1955年授衔之前,王宏坤和苏振华分别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和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当时海军领导层中的核心人物。
王宏坤将军与开国大将王树声是堂兄弟,二人皆参加过黄麻起义,是红四方面军骁勇善战的将领。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并指挥了神头岭、林南等重要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王宏坤继续担任高级指挥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1950年4月,经中央军委决定,王宏坤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王宏坤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期间,直接负责海军部队编制及人员配置,从陆军选拔优秀军官和士兵补充海军力量,显著提升了海军战斗力和整体士气。 他还积极与苏联交流合作,引进了先进装备和技术支持。 尽管晚年有过一些过失,对海军造成负面影响,但王宏坤对海军早期建设的贡献依然值得肯定。
苏振华,湖南平江人,少年聪慧勤勉,然家贫仅读数载私塾。1927年投身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加入赤卫队。1930年入伍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功卓著,迅速成为优秀指挥员。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军长,指挥参与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1954年5月,出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积极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并延请专家讲授先进技术。在中苏关系紧张的60年代,他力主并确保核潜艇项目顺利推进,为国家战略安全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海军第二副司令员罗舜初。
罗舜初,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农村,1927年加入共青团,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投身红军,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历任红六军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务,积极参与创建和保卫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他与部队一起三次穿越草地,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舜初在八路军担任政治干部,参与指挥多次对日作战,尤其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他为根据地建设和巩固发挥了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部队战斗力和群众支持。解放战争时期,罗舜初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务,参加指挥了四保临江、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领导才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调任海军,历任参谋长、海军第二副司令员。任职期间,他积极延揽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加强海岸防御和海军舰艇实力,为海军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海军第三副司令员方强位列第二。
方强,1905年生于湖南平江,早期投身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参与领导平江农民起义,并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1933年3月,他担任荣获“红军模范团”称号的中革军委警卫团政委。他参加了西征,历经艰险后获释回到陕北。抗战期间,他任129师385旅政治部主任,积极投身抗日,为部队政治建设和组织工作贡献良多。
解放战争中,方强将军率领部队参加了东北的秋冬季攻势和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以及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包括广东战役和万山海战,为全国解放立下卓越功勋。1950年,方强担任新成立的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主持制定了海军机构编制、政治建设、作战训练和部队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负责组建海军潜艇部队和航空兵部队,为人民海军最初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军队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军第四副司令员刘道生位列第三。
刘道生于一九三零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少共茶陵县委书记、县游击队宣传队队长等要职,展现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此后,他一路在红军中升迁,并参与了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道生继续在多个部队和政治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九五〇年四月八日,他正式就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三年,他赴苏联海军军事学院深造,学业优异而归。回国后,他针对中国海军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改进训练方法和模式,并组织制定海军战斗条令及相关训练规章,有效规范和制度化海军训练,显著提升海军部队战斗力。
排名第四的是海军参谋长周希汉。
湖北麻城人周希汉,1928年投身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曾临机决断,独立指挥四个旅取得胜利,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战功赫赫,击毙或俘虏了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其中包括至少7名中将和55名少将。 周希汉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刘伯承元帅“我们的赵子龙”的赞誉,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肯定。
一九五二年三月,周希汉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他迅速上手,在海军装备引进和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上贡献良多,并参与领导和组织了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等重要军舰的建造,为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呕心沥血。
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位列第五。
安徽霍邱人陶勇,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的战斗。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在华东战场屡建奇功,率部参加多次重要战役,全纵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为全军之最。淮海战役中,他更是指挥部队活捉了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因其作战勇猛且智谋过人,陶勇被誉为“拼命三郎”。
1949年4月,解放军准备渡江战役之际,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入侵中国领海并炮击我军。陶勇指挥部队反击,“紫石英号”受创严重,被迫搁浅长江。随后,我军俘获该舰。 凭借此战功,陶勇于1952年升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指挥沿海岛屿作战。1955年,他进一步晋升为东海舰队司令员,成为新中国海军建设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赵启民出生于1910年9月西安市蓝田县安村乡申家坡村,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此后,他投身革命,参与农民运动并加入红军, 经受了战争的洗礼,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领导者。
1955年,中南军区海军重组改名为南海舰队,赵启民出任首任司令员。他全力投入舰队建设和规划,凭借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南海舰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南海舰队建立起高效的组织架构和指挥体系,确保各部门协调配合,高效沟通,从而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反应迅速,决策精准。
方正平1951年11月出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此后长期在海军担任要职。中南军区海军组建之初,面对部分官兵思想上的动荡,他周密组织开展了以“爱我海洋,爱我海岛,爱我海军”为主题的政治思想教育,有效提高了官兵的政治觉悟,为南海舰队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65年,面对国民党海军两艘舰艇的入侵破坏,方正平指挥作战,凭借周密计划,成功击沉“章江”号和“剑门”号,毙敌少将司令以下170余人,俘虏中将舰长以下33人,此战役后,方正平受到国防部嘉奖。
周仁杰,1912年出生在湖南茶陵县一个佃农家庭。十四岁时,受驻扎茶陵的北伐军影响,加入当地农民运动,担任童子团团长。马日事变后,他转入地下党,积极投身农工运动并参加农民夜校学习。红军时期,他从班长、连长、副营长,一直升至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师长,参与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并完成了长征。长征途中,他冲锋在前,为红军提供重要情报,并在胡家沟战斗中负伤坚持指挥。
解放战争期间,他协同兄弟部队,运用攻城打援战术,接连攻克赤峰、围场、宁城、建平、凌源、北票等战略要地,从而扭转了热河战局。辽沈战役中,他率部在锦西地区与友军并肩作战,成功阻击敌军“东进兵团”长达21天,有力保障了塔山主战场侧翼安全。 整个解放战争,他始终奋战在最前线,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建国后,周仁杰同志担任海军副司令员,三十余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发展历程,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
刘昌毅将军,湖北黄安人,家境贫寒,少年参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鄂豫皖苏区建设,屡立战功,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作战。嘉陵江战役中,他已担任团长,率部强渡嘉陵江,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道路。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邯郸、定陶、豫北、鲁西南、邓县、襄阳、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淮海战役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他指挥部队仅用一日便攻下战略要地宿县,迅速切断敌军补给线。 巧妙利用国民党电台进行喊话迷惑敌军,使其误认为己方部队,从而诱使国民党空军投送大量物资。 在双堆集战役中,刘昌毅率部协同友军,将黄维兵团围困,最终成功俘获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1955年5月,他调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后晋升为司令员,长期在海军服役,为海军建设和沿海防御贡献卓著。
康志强,1912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6岁被卖为童养孙,18岁参军,20岁入党。他历经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长征、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重大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长乐之战中,他与韩先楚协同作战,英勇抗击日军,最终取得胜利并荣获嘉奖。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指挥部队参与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康志强调任华东军区海军总部政治部主任。面对海军起步阶段人员构成复杂的问题,他毅然决然地对原国民党海军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纪律整顿,成功将其整编为忠于人民军队的海军力量。 此后,他历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海军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及政治委员等要职,始终参与海军建设和日常管理,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彭林,1914年生于江西吉安贫苦家庭,16岁投身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他辗转上海、浙江等地,先后担任上海军委分会三科科长、浙江吴兴县抗日游击队参谋、中共浙西特委委员,以及新四军金肖支队大队长、参谋长、支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彭林继续以新四军第一纵队二旅政治委员、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二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身份,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赫赫战功。
一九五五年,彭林调任海军旅顺基地政委。任职期间,他为海军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旅顺基地建设中,他参与接收和组建工作,为基地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基地初期,他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稳定军心,逐步建成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 他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积极推动队伍建设,为海军培养诸多优秀官兵。 此外,彭林还积极推动与其他海军基地和部队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海军整体进步。
顿星云,1912年生于湖北石首市邹陀乡弓扒丈村,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十七岁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副团长,奔赴晋西北,开展群众工作,壮大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副军长等要职,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西北的诸多战役,并率部进驻新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顿星云肩负重任,先后担任第五军政治委员、新疆伊犁军区政治委员以及中共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委员会书记,为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年仅40岁的顿星云出任海军航空兵首任司令员,他呕心沥血,亲力亲为地参与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创建:从人员的招募与训练,到装备的配备和基地的建设,都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他的努力为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中国海军航空兵功勋卓著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海军从创建至今的壮大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变迁。1989年,中央军委正式确定4月23日为海军成立日。早期海军建设,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革命先辈们矢志不渝,无私奉献,奠定了海军发展的坚实根基。如今,中国海军已成为一支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不仅是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盾牌,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贡献者。
我们向所有为中国海军建设发展,付出辛勤汗水和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英雄壮举将永载史册,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